网站首页 数码 家常菜谱 教育 旅行 汽车 女性 创意折纸 手抄报 简笔画 影视 特产 生活 健康养生 电脑 热点
当前位置:秒知馆 > 教育 > 

内圣外王是谁提出来的

栏目: 教育 / 发布于: / 人气:1.98W

内圣外王,汉语成语,拼音是nèi shèng wài wàng,意思是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,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。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,那么内圣外王是谁提出来的?

内圣外王是谁提出来的

1、“内圣外王”是儒者提出的个人修为的目标,个人认为应该分别解释,所谓“内圣”即要注重内心的修行,从正其心,诚其意,致知,格物作起的,保有"赤子之心",达到"天"赋予的心,即天人和一.“外王”指做事的本领,手段,修为最终是为了更多数的人服务,所以做事就要有手段,就要成功,就要努力,而“王者”的权谋是通向成功的关键,当然这一切都是在"为人民服务"的前提下。

2、“内圣外王”一语,最早见于《庄子?天下》:“是故内圣外王之道,暗而不明,郁而不发。”但是,它更适用于表述儒家的人生理想;所谓“内圣”,足指主体心性修养方面的要求,以达到仁、呈境界为极限;所谓“外王”,是指社会政治教化方面的要求,以实现王道、仁政为目标。儒家把内心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政治实践融为一体,建构了一种独特的人格理想。

3、儒家“内圣外王”的人格理想追求早在春秋时期就已韧显端倪。《左传》中所谓“三不朽”之说,其立德、立功、立言的次序排列就已蕴含了“内圣外王”的意思。孔子的“修己”以“安人”并进而“安百姓”的“为己之学”也有同样的意思在内。

4、孟子的“修身”、“立命”,养“浩然之气”与倡导实行王道仁政正是对孔于“内圣外王”理想的进一步阐释。被宋儒提升到“四书”之列的《大学》开宗明义使说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“古之欲明明镕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。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。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。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。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。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。致知在格物。”这就是所谓的“三纲领”和”八德目”,是儒家对“内圣外王”人格理想的最完整概括。

5、可以看到,儒家“内圣外王”的人格理想的主要特点,是要求以圣贤的人格为价值取向,以个体的道德自觉为修身原则,最终挺立于天地之间,担当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。

6、内圣主要表现为善的德行。善的具体内容是广义的人道精神,其基本观念则是儒家的仁。原始儒家以仁为核心,孔子曾把“恭、宽、信、敏、惠”视为仁的具体内容,这些品德从小同方面展示了内圣的品格。后来儒家一再强调的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等等,也可视为人格的内在规定。

7、与正面确立仁德相联系的是克己,后者在另一个意义上体现了仁:“克己复礼为仁。”除了仁德之外,内圣在某种意义上还表现为仁与知的统一。智是一种理性的品格,缺乏这种品格,主体往往会受制于自发的情感或盲目的意志,很难达到健全的境界。所以从先秦原始儒家到宋明理学,都一再将理性的自觉看成是达到内圣的必要条件。

关于内圣外王是谁提出来的内容的介绍就到这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