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站首頁 數碼 家常菜譜 教育 旅行 汽車 女性 創意摺紙 手抄報 簡筆畫 影視 特產 生活 健康養生 電腦 熱點
當前位置:秒知館 > 教育 > 

《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》讀後感怎麼寫

欄目: 教育 / 釋出於: / 人氣:2.65W

忙讀過《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》一文,讀完一遍後,無深刻理解,但是,畢竟開卷有益,簡單談談感受。那麼《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》讀後感怎麼寫呢?

《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》讀後感怎麼寫

《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》讀後感怎麼寫(一)

聞知今秋啟用的高中語文新課改教材,首次收錄了梁實秋先生的文章,心頭不由一喜。相較往日魯迅先生文章一統天下,先生之“宿敵”梁實秋文章亮相語文教材,無疑是語文教材編寫的一大進步。

梁實秋先生,祖籍浙江杭縣(今餘杭),出生於北京。是我國著名的散文家、學者、文學批評家、翻譯家,為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。由於當年與魯迅先生的知名論戰,他長期被大陸知識界疏離。事實上,梁實秋的影響近年正在回升,其散文的典雅雋永,逐漸為人們所熟悉稱道,我就是梁實秋散文的'一個忠實讀者。此次入選教材的短文《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》,便是我很喜歡的一篇。

一直以來,梁任公先生的聲名自然好過樑實秋。他的《少年中國說》大氣磅礴,蕩氣迴腸,國中時語文課本里學過,印象很深。“我自橫刀向天笑,去留肝膽兩崑崙”的譚嗣同,驚天地泣鬼神;康梁變法更是青史留名,梁啟超的大名誰人不曉?梁實秋筆下的任公先生又是怎樣一番風致呢?

“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談政治,專心學術。”文章起筆,明告讀者,文章所寫的是晚年之梁任公。晚年的梁任公專心學術,但透過一次演講,亦流露出其革命家***恣肆的風采。任公先生演講的開場白別具一格:

頭一句是:“啟超沒有什麼學問——,”眼睛向上一翻,輕輕點一下頭:“可是也有一點嘍!”這樣謙遜同時又這樣自負的話是很難得聽到的。

感謝梁實秋先生的細心描摹,僅僅兩句話,梁任公先生詼諧靈動的形象即躍然紙上。加之“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,穿著肥大的長袍,步履穩健,風神瀟灑,左右顧盼,光芒四射”的外貌,讓人陡然而生欽敬之意。梁任公先生的演講,在梁實秋筆下,宛如一場出神入化的藝術表演。吟誦《箜篌引》的聲情並茂,感人至深,以至於作者若干年後臨黃河而“哀從衷來”了。

梁任公先生的演講,從梁實秋的描述中,特點可以概括為“投入”。他可以為“桃花扇”的悲情痛哭流涕,也可以為杜子美的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》而張口大笑,“真是手之舞足之蹈,有時掩面,有時頓足,有時狂笑,有時嘆息。”這樣的演講,完全是一種美的享受,情的陶冶,可遇而不可求呢。

梁實秋抓住鮮活的細節,刻畫出一個栩栩如生的梁任公先生。出口成章,名詞佳句倒背如流,即使偶有阻塞,敲擊腦瓜兒延續,其情態可掬,令人莞爾。任公先生的口音,也成為梁實秋欣賞的亮點。梁實秋寫道:

他的廣東官話是很夠標準的,距離國語甚遠,但是他的聲音沉著而有力,有時又是洪亮而激亢,所以我們還是能聽懂他的每一字,我們甚至想如果他說標準國語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。

如此愛屋及烏的描述,可見作者對任公先生的愛戴之深。梁實秋還寫到任公先生的書法,寫到先生自謂“筆鋒常帶情感”,寫到其他種種行跡,字裡行間,通篇洋溢著追慕智者的深婉情思。

梁實秋此文最大的特點是情真、傳神。情真是作者描寫的物件是一位率真之人,質樸之筆,傾心描摹,描寫物件和作者“相看兩不厭”,遂成傳世佳篇。本文傳神之處在於諸多細節的捕捉。肖像、言語、動作、情態……經作者妙筆勾勒,任公先生的音容笑貌完整地得以呈現。

讀畢此文,對文末作者的感嘆“心有慼慼焉”:“學問,有文采,有熱心腸的學者,求之當世能有幾人?”梁實秋藉助一次演講,給任公先生做了傳神畫像。睹像思人,品文懷遠,讀者諸君對任公先生和梁實秋這樣的學者,能不肅然起敬、心嚮往之乎?

誠如是,則不枉品讀此文,亦不負我在此一番饒舌也。

《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》讀後感怎麼寫(二)

按照學校的安排,五一假期內我認真閱讀了《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》一文,雖然囿於知識面的狹窄,並未深入理解其中的內涵,但凝神靜思,仍能從中悟出一些為師的真諦。下面針對其中的一些語句談談自己的粗淺感悟:

“先生博聞強記,在筆寫的講稿之外,隨時引證許多作品,大部分他都能背誦得出。有時候,他背誦到酣暢處,忽然記不起下文,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禿頭,敲幾下之後,記憶力便又暢通,成本大套地背誦下去了。”這一語句給我們的啟示是:在讀書中成長進步是我們每個教師不懈的追求。莊子說過: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無涯。”從書中汲取知識的養料,不斷充實自己的頭腦,用源源不斷的活水澆灌學生的心靈,開啟學生的心智,真正做一個見多識廣的老師。

“先生的講演,到緊張處,便成為表演。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,有時掩面,有時頓足,有時狂笑,有時嘆息。聽他講到他最喜愛的“桃花扇”,講到“高皇帝,在九天,不管……”那一段,他悲從衷來,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。他掏出手巾拭淚,聽講的人不知有幾多也淚下沾巾了!又聽他講杜氏講到“劍外忽傳收薊北,初聞涕淚滿衣裳……”,先生又真是於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了。讀到這裡,我被樑先生的傾情投入、身臨其境所感染。傾情投入是做好教育事業的魅力所在。試想:一個教師只有用自己高漲的熱情去感染學生,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學生,才能更好的把學生引入知識的殿堂,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充分被喚醒,此時,積極踴躍的投入才會成為可能。這方面,我也有同感:在講授《黃河頌》、《安塞腰鼓》等一類誦讀性較強的課文時,為了更好的調動同學們的朗讀熱情,我總是和學生一起競賽朗讀,用自己的朗讀去引領學生,在師生互動的朗讀中加深同學們對課文的理解和把握,效果不錯。

“這一篇講演分三次講完,每次講過,先生大汗淋漓,狀極愉快。聽過這講演的人,除了當時所受的感動之外,不少人從此對於中國文學發生了強烈的愛好。先生嘗自謂“筆鋒常帶情感”,其實先生在言談講演之中所帶的情感不知要更強烈多少倍!”從先生的高漲熱情中我讀出的是先生對本職工作的摯愛。“愛是教師最美的語言”,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,無論是對教育事業而言,還是對於學生而言,愛永遠是教師做好教育事業源源不斷的動力。讓我們在工作中用愛心去捕捉教育契機,用愛心去教育重點關愛生,用愛心去設計教育細節,相信,愛之花定會結出累累碩果。

教育事業是一項具有理想性的事業,投身教育需要的是一片真誠的熱情與追求。只要我們不對未來閉上眼睛,給夢想一個熱情的支點,就像歌中唱到的“有夢想誰都了不起”。